马化腾对AI业务的评价是中肯的,他认为腾讯在这方面不算最领先,但也没有掉队太多。
面向2024,险些所有人都认为CSIG会成为腾讯在AI领域的紧张抓手,正如微软、谷歌等硅谷巨子一样。
不过没想到,云做事这边还没发力,另一匹黑马先跑出来了——在线办公。

2月22日,腾讯会议宣告推出AI小助手,会员版、商业版、企业版同步上线,用户须要将运用更新到最新版本才可体验。

溘然更新腾讯会议这个AI新功能要火

事实上,腾讯会议不是第一款主动拥抱AI技能浪潮的在线办公运用,乃至不是最早的一款。
今年1月,钉钉就更新了7.5版本,并推出AI助理功能;字节旗下的飞书,以及WPS等老牌办公软件,也早早内嵌了各种AI功能。

如今随着腾讯了局加入战斗,一场更激烈的AI大战,已然在在线办公行业打响。

(图片来自腾讯会议官网)

腾讯会议的“AI小助手”,有何过人之处?

诚如马化腾所说,腾讯在AI大模型领域算不上领先,该有的布局倒是都有了,只是缺少特点和差异化上风。

回溯历史可以创造,腾讯在内部布局AI业务的韶光比拟其他同样确实不算早,直到2016年才开始AI根本研究,并于次年提出“根本研究-场景,共建-能力开放”的三层AI计策架构。
等到把稳到串通人工智能的潜力并加以研发,已经是2018-2019年的事了。

不过鹅厂的实行力是值得夸奖的,很短韶光内就建立了AI Lab、Robotics X、优图实验室等多个AI团队,并在旗下的各项业务才陆续增加了AI功能。
到去年AI大模型大火之后,混元大模型准期上线,并加速向B/C两端业务渗透,截止去年年底已接入超过300个项目。

在B端,云打算是最广泛的运用处景。
不过在去年年初提出盈利目标,抛弃大量集成产品之后,腾讯云开始精兵简政、收紧预算。
CSIG总裁汤道生表示,腾讯云会做客户真正须要的AI,落地原有的技能,不焦急研发新产品、新项目。

在此情形下,覆盖B/C两端客户群,刚需属性突出的在线办公,成为另一主要试验场景。

马化腾对在线办公业务十分看重,但对后者的表现未必十分满意。
未能发挥企业微信、腾讯文档、腾讯会议等运用的协同上风,是马化腾等高层以为最遗憾的地方。
腾讯会议率先脱手,用AI重新武装自我,或许能带来新的打破。

那么腾讯会议的AI小助手有什么过人之处?腾讯公关总监张军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个真正的大模型运用。

据悉,腾讯会议AI小助手基于混元大模型打造,按照业内默认的分类,腾讯会议AI小助手可以归纳为AI原生运用,即完备由AI技能驱动研发,而非传统运用改造。
而从功能设定来看,信息的获取、归纳和回溯,是三个紧张亮点。

信息获取方面,腾讯会议AI小助手支持个性化提醒事变和实时紧急信息回顾功能。
个中,个性化设定是指用户可以提前设置关键词,如自己的名字、干系项目名称等。
当会议的谈论中涉及相应信息,AI小助手就会及时推送提醒用户。
通过这种办法提取信息,能够让用户在必要的时候保持专注。

信息总结归纳功能同样支持个性化定制,且供应实时提炼会议纪要做事,能帮助用户分段式理解不同议程的重点。
另一个故意思的功能,是实时提炼会议关键信息,能够帮助与会者在冗长的会议中快速找到重点。

会后回溯功能紧张包含待办事项自动整理、会议录制、议题智能总结等,同样能帮助用户过滤信息,提高处理效率和实现针对性回溯。
与此同时,用户也可以向AI小助手发送大略的信息网络指令,如“帮我整理待办事项”、“总结XX的发言”等,小助手即可自动实行。

总的来说,这三个功能的卖点是相通的:提效,这也是AI技能给在线办公软件带来的最大帮助。

(图片来自腾讯会议官网)

然而,这些功能和其他几个竞品比起来说不上有太大上风。

在AI浪潮席卷环球之际,在线办公领域的其余两大巨子阿里巴巴、字节跳动也早有应有。
腾讯起步不算早、根本不算雄厚,想靠AI小助手弯道超车,看起来并不随意马虎。

AI助理崛起于办公正台,阿里字节早有准备

将韶光拨回到今年1月,钉钉在大本营杭州举办了一场盛大的7.5版本新品发布会。
由于受邀及主动申请参会的职员太多,杭州运河文化中央能容纳数百人的主会场座无虚席,乃至有部分与会职员不得不挤在过道上看完两个多小时的发布会。

好在,发布会干货满满,确实没有令在场众人失落望。
根据钉钉CEO叶军的说法,低门槛、高频和开放,是钉钉AI助理最主要的卖点。

所谓低门槛,是指AI助理具备的高度自主性和任务理解能力,用户在进入相应页面输入详细指令后,系统即可自动实行。
发布会现场,叶军亲自演示了数据剖析、行程方案等常用指令的实行情形,效果相称令人满意。
在吸收到指令后,AI助理将充分调用自己的数据整合和推理能力完成任务,比如帮零售行业的员工统计发卖数据及剖析趋势,为运营职员供应粉丝运营的参考建议等。

高频也很好理解,是指各项根本功能的全面AI化。
据悉,钉钉AI超级助理包含企业版和个人版两个版本,都具备感知、思考和实行能力,文本理解、信息归纳、数据调用及剖析等能力一应俱全。
微博COO、新浪移动总裁王巍在发布会上交情站台,大赞钉钉开拓的AI邪术棒已经成为微博员工最喜好的工具之一。

至于开放性,则和钉钉长期遵照的开源、协同理念一脉相承,旨在鼓励开拓者基于平台供应的技能、工具开拓更多AI运用。
叶军透露,其目标是在未来3年创造出1000万个AI助理。
此外,钉钉AI助理还具备跨运用实行能力,可以打通企业客户的系统和数据库,更方便员工调用资料、实行任务。

如果叶军的目标能准期实现,在线办公领域将掀起一股AI助理开拓浪潮,改变模块化、专注单一功能研发的传统模式。
而率先引领这个潮流的钉钉,无疑将吃到最多的红利。

字节的反应不比阿里慢,而且两者的路线有不少相似之处。

早在去年4月,飞书就发布了一条品牌宣扬视频,为将在秋季发布会上上线的新全新产品预热,飞书智能助手“My AI”也在这则视频中首次亮相。
果不其然,在11月的新品发布会上,“飞书智能伙伴”系列产品正式发布,CEO谢欣更是直接将这称为“新飞书”的出身时候。

秉持字节一向的简洁作风,飞书没有向钉钉那样全方位自我改造,AI技能的融入十分具象化:用AI在办公软件上创建一个有独立思考、实行能力的“智能伙伴”。

飞书“智能伙伴”强调的是独立性和主动性,发布会上演示的各项功能都在展示其自主推进事情的能力。
比如“智能伙伴”能够在和用户的互动中积累参数、判断用户的事情习气,继而天生专属事情简报,并在固定时段推送事情总结、待办事项等,反过来提醒用户事情事变,而非被动吸收指令。

时任飞书产品副总裁齐俊元在接管采访时,谈到了“智能伙伴”的设计理念。
在他看来,AI带来的最大变革,是改变人类利用技能的办法:从前是运用设计好功能,见告用户有多少个菜单、每项功能该怎么用,现在是人表达自己的意图或者系统自动捕捉到人类的需求后,反过来为人类供应得当的功能。

“全体交互办法完备改变了”,这是齐俊元对飞书“智能伙伴”的定义,也是办理企业及用户对办公软件更新频繁、功能设置繁琐且个性化需求得不到知足等一系列不满的有效办法。

总的来说,各个办公软件都已跑步进入AI时期。
腾讯会议也好,钉钉、飞书也罢,都没有错过潮流,也在最快的韶光内主动拥抱AI转型。

不过凡事不会那么顺利。
即便进入了AI新时期,它们仍要办理一个老问题:商业化。

AI时期,在线办公软件能否打破商业化瓶颈?

用AI武装过的运用和做事,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吗?这该当是大厂最想知道,又无法直接说出口的问题。

只管大厂们没有说出口,明眼人都看得出在线办公运用的商业化一贯存在不少寻衅。

先说势头最猛的钉钉。
叶军在1月份那场发布会上透露,截止去年年末钉钉用户数破7亿,企业组织数达到2500万,付费企业数量则有12万家。
这一系列数据固然值得欣喜,只可惜创造的实际收益是有限的。

阿里并没有在财报中公开钉钉的财务指标,但根据叶军的说法,钉钉估量要到2025年才能实现稳定盈利。
而在阿里去年进行1+6+N分拆时,钉钉被归纳到N的行列进行独立发展,也被部分人士解读为减轻阿里云的包袱,为后者独立IPO铺路。

体量更小的飞书,赢利能力更不见得比钉钉强。
2022年底,曾有爆料称飞书将也重心转移到外洋,缘故原由之一便是海内的商业化没有跑通,短期内难以盈利。
那一年,飞书的营收体量在10亿旁边,相称于钉钉2020年的水平。
不久后重金挖来齐俊元,也是想让其卖力外洋事务。

相较之下,腾讯系在线办公业务的盈利状况算是最好的了。
企业微信副总裁李致峰在今年年初的一场内部互换会上透露,企微的目标是在2024年抢先钉钉、飞书一步实现盈利。
马化腾后来也在年会发言上强调了这个目标,并对企业微信团队的表现表示祝贺。

不过同样寄托微信生态,创罢手腕却远没有企业微信那么丰富的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独立业务,盈利前景就没有那么乐不雅观了。
最好的证据便是腾讯会议的渠道返佣收费政策过去一年一贯在变,从一季度的稳中有降到二季度加速下滑,再到年底涌现一波暴力上拉,乃至让很多渠道运营商都感到无所适从。

这一征象表明,腾讯内部对腾讯会议的发展路线存在不合。
返佣低落,表明要减少支出,不再追求高份额、高流水,这和腾讯的降本增效大方针是符合的。
年底反弹,则表明高层看到再冲一波的希望——AI,大概率便是这种希望的来源。

从这个角度讲,钉钉快速迭代,在功能开拓尚未达到8.0标准的情形下抢发7.5版本,飞书将重心从外洋稍稍转移返国内,都是受到了AI浪潮的鼓舞。

毫无疑问,用AI武装过的在线办公软件较上一代产品有不少上风,也能提高企业、员工事情效率。
但这种提高,能不能让前者心甘情愿掏钱,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之数。

值得一提的是,飞书在去年2月调度收费标准,将连天记录免费储存时效缩短为180天,文档免费储存空间从50G压缩到10G,就曾惹出不少争议。
说到底,海内企业、用户的付费意识还是比国外要弱,且对性价比十分敏感。
吸取教训之后,大厂现在对AI智能助理等新功能、新商用版本的收费十分克制。

AI给办公软件带来的升级,以及对事情效率的优化到底给企业创造了多少实际收益是很难量化的,每家企业、每个用户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把尺。
或许只有等到AI大规模运用,变得必不可少之后,大厂的商业化才能真正扫清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