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常点外卖吃快餐,喝肥宅快乐水的你,把稳过塑料包装底部的三角形等形状的标志吗?或许还有数字,以及英笔墨母,有什么含义吗?本文为你解读干系标准。

我们平常打仗到的饮料瓶、饭盒等底部的标志由国家标准GB/T 16288-2008《塑料制品的标志》进行了规范,该标准修正采取(MOD)ISO 11469:2000《塑料制品的标识和标志》(Generic identification and marking ofplastics products),因此,这些标志基本上是国际通用的。

标准规定有5种不同塑料制品表示方法:

1、可重复利用塑料制品:指成型后制品可以多次重复利用,且性能知足干系规定哀求的塑料制品。

常点外卖吃快餐请留心识别塑料包装标志运用欠妥将损害身体

2、可回收再利用塑料制品:指废弃后,可回收再加工利用的塑料制品。

3、不可回收再利用塑料制品:指法规不许可被回收再加工利用的塑料制品。

4、再生塑料制品:指经工厂模塑、挤塑等预先加工后,用边角料或不合格模制品在二次加工厂再加工制备的热塑性塑料制品。

5、回收再加工塑料制品:指将废弃的塑料制品回收后制品的热塑性塑料制品。

塑料制品的标志由标识、或(和)代号或(和)图形或(和)功能性解释或(和)补充解释等部分组成。

1、标识:塑料制品的标识,运用符号“>”和“<”将缩写语或代号扩在中间。
比如>PP<,代表聚丙烯聚合物。

2、代号:以数字表示,标准规范了100多种不同塑料制品的代号。
比如常见的6种塑料制品代号分别是:01代表PET,即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02代表PE-HD,即高密度聚乙烯;03代表PVC,即聚氯乙烯;04代表PE-LD,即低密度聚乙烯;05代表PP,即聚丙烯;06代表PS,即聚苯乙烯。

3、图形:以图形的办法表示可重复利用、可回收再生利用等5种不同类型的塑料制品。

个中:1号表示可重复利用;2号表示可回收再生利用;3号表示不可回收再生利用塑料;4号表示再生塑料;5号表示回收再加工利用塑料。
我们平常打仗的2号可回收再生利用比较多。

4、功能性解释:如“生物分解”、“抗菌”、“高阻隔”、“耐堕落”、“耐老化”等的功能性解释。

5、补充解释:如“非食品用”、“食品用”、“医用”等的补充解释。

举个大略的例子,下图是一个饮料瓶的瓶底,其表示可回收再生利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塑料瓶。
那么,对付PET制成的塑料瓶,有哪些特性呢?比如可以加热吗?

常日情形下,01-PET会涌如今各种矿泉水瓶、饮料瓶上;02-PE-HD会涌如今超市的购物袋、食品袋上;03-PVC和04-PE-LD会涌如今一些保鲜膜上;05-PP会涌如今一些塑料包装制品,以及可微波炉加热的塑料饭盒上;06-PS会涌如今一次性水杯上。

这些常见的塑料制品又有哪些特性呢?如果利用不当,会有什么后果吗?

01-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耐热至70℃,只适宜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溶出。
因此,建议不要将饮料瓶放在车里,特殊是夏天。
并且,科学家创造,这种塑料制品用了10个月后,可能开释出致癌物,对人体具有毒性,建议用完了就丧失落,不要再循环利用。

02-PE-HD(高密度聚乙烯):可耐110℃高温,标明“食品用”的塑料袋可用来艳服食品。
承装清洁用品、沐浴产品的塑料容器可在小心清洁后重复利用,但这些容器常日不好洗濯,残留原有的清洁用品,变成细菌的温床,建议不要循环利用。

03-PVC(聚氯乙烯):随意马虎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产过程中没有被完备聚合的单分子氯乙烯和增塑剂中的有害物。
这两种物质在碰着高温和油脂时随意马虎析出,有毒物随食品进入人体后,随意马虎致癌。
建议不要在高温等环境下利用。
03 PVC和04 PE-LD都可用来制成保鲜膜,如果是包装食品,PE保鲜膜更安全些。

04-PE-LD(低密度聚乙烯):耐热性不强。
常日,合格的PE保鲜膜在温度超过110℃时会涌现热熔征象,会留下一些人体无法分解的塑料制剂。
因此,食品入微波炉,先要取下包裹着的保鲜膜。

05-PP(聚丙烯):耐130℃高温,透明度差,这是唯一可以放进微波炉的塑料盒,在小心清洁后可重复利用。
但是,像水煮鱼、红烧茄子等油量大的剩菜,建议不要用塑料饭盒在微波炉加热,由于食用油在微波炉加热的情形下,油温最高可达到200℃,使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加热析出。

06-PS(聚苯乙烯):又耐热又抗寒,但不能放进微波炉中, 以免因温度过高而释出化学物。
并且不能用于艳服强酸 (如柳橙汁)、 强碱性物质,如开水泡茶等,由于会分解出对人体不好的聚苯乙烯。

参考资料:

[1] GB/T 16288-2008,塑料制品的标志[S].

[2] 董金狮. 塑料制品标识解读[J]. 湖南包装,2010(4):45-46.

[3] 吴国荣. 认识塑料容器小标志[J].中国包装, 2008(04):71.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如果以为有收成,请点个"分享"吧~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