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高中的时候,教室上险些没有什么关于AI的内容,我们常日于藏在课桌里的科幻小说和寝室里MP4存储的科幻电影中,领略AI那神秘而危险的力量。
到了我上大二的时候,母校溘然成立了大数据学院。

那是2015年,4G手机遍及不久的年代,当时我以为很多事情的发展和运作办法已经由于技能的改造涌现了转变。
等到我硕士毕业成为一名上海的高中语文西席后,我不算惊异地创造,AI技能已经和中学教诲密切干系。
不论是在教室中,还是试卷上,乃至在传授教化评价系统中,老师和学生都在主动被动地和AI打交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对AI一无所知的高中生,那你的中学教诲恐怕是有所缺失落的,这种缺失落可能会表示在你的高考分数上。

如今上海高考作文非常讲究思辨性,大略来说,学生每每须要在作文中讲清楚题目里涉及的议题详细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有什么正面影响和反面影响,等等。
实在这种思辨的过程有点像是在准备一场辩论赛的讲稿,因此在中学语文教诲里,辩论赛有时候会作为传授教化案例,在教室上播放,勾引学生剖析和学习。
在我当老师的这段韶光里,有一场辩论赛的反响最好,不论学力如何,大部分同学看完往后都很有心得。
这是第十届新国辩的一场哲理辩,辩题是“AI绘画是/不是艺术”。
能看得出来,正方从“内部研究”出发,通过“文本”“符号”“接管”等理论维度来证明AI绘画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反方则紧张从“外部研究”出发,努力去证明AI绘画作品在天生逻辑上缺少独属于人的审美尺度。

第十届国际华语辩论约请赛“AI绘画是/不是艺术”,图为B站官方视频截图。

猩猩的机枪课AI和中学语文教诲

实在我们把这个辩题换成“用AI创作的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是/不是艺术”也差不多,不一定非要局限在绘画上。
通过梳理这场辩论,我和学生们一起总结了正方的一些不雅观点,比如:AI创作的绘画作品已经得到过艺术大奖,因此单论“文本”质量,部分高水平的AI作品是能通过艺术标准的审核的;虽然AI创作的原创性问题饱受诟病,但AI能够画出不合常理、人类决不会创作出的缺点画面,反而显示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独创性;AI的学习量比人类更大,也和人类“温故而知新”的创作逻辑基本同等;AI不像人类创作那么功利,AI不须要考虑吃饱穿暖,不须要谄媚“金主爸爸”,创作更具有艺术独立性;艺术家利用AI在创作,他们是创作共同体,因此作品也能有人的审美属性……反方有说服力的不雅观点也不少:如果说艺术性来源于接管者和创作者的情绪共鸣,那么AI 作品的艺术性实在来源于接管者假定它包含着创作者的情绪,可一旦接管者得知作品由AI天生,这种感知艺术的生理预期一定会落空;AI只能创作素材,不能创作艺术品,由于AI没有人类艺术家具备的审美判断力。

我为什么会给学生播放这场辩论赛?一个很主要的缘故原由是,近几年像互联网技能、网络生态等议题常常涌如今中学作文里。
比如“数字鸿沟”这个观点前两年很火,在语文和英语作文里都有相应的题目:“数字鸿沟,是指当代人对信息的节制、拥有、掌握和利用能力上存在的差别。
近日,一段‘老人无手机二维码乘地铁受阻’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引发"大众对付老年人遭遇‘数字鸿沟’窘境的热议。
对此,你有若何的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另一个关于网络生态议题的题目是2023届上海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当下,一边是网络新词频频出身,而另一边是人们时常短缺得当的话语来表达,某网站‘笔墨失落语者互助同盟’常常涌现的提问是‘怎么形容这种青春和夕阳结合的觉得’‘怎么形容学校里大片的马鞭草开了’‘如何表达大学毕业了对学生时期的不舍’‘如何形容刚看完一本书或一部电影之后心里的惆怅感’……对付这个征象,你有若何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B站UP主“图灵的猫”发布的动态。

和互联网、AI技能直接干系且更重量级的题目是今年新课标I卷的高考语文作文“随着互联网的遍及、人工智能的运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若何的遐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在高考前,我关注的一个高中语文类"大众年夜众号就推送了一篇文章《浙大教授孙周兴:人类被AI取代的未来,还远吗?》,我们可以将这篇文章视为考前的作文素材积累。
而在这个题目出来往后,我在朋友和社交平台上看到险些所有语文名师都兴致勃勃地发文庆祝,表示自己准确押中了题目,由此可见此议题不愧是近几年中学语文教诲最热门的议题之一。
之后,我也看到一些宣布和文章从别的角度磋商AI和高考作文题目的关系。
比如在《神了,AI押高考作文题6中4》这篇文章中,宣布了“B站UP主‘图灵的猫’通过AI技能,连续两年精准押中高考作文题。
今年已公布的6套高考作文题里命中了个中 4套”。
说实话,高考作文很难绕开某几个大的母题,以是我很难相信这位UP主的AI模型真的完备命中了三分之二的题目,但不得不说,从备考的角度来看,AI模型已经能够赞助乃至替代一些西席事情,比如帮助学生梳理近年来热门的作文议题类型。

杨兆丰在本次事情坊上进行发言。

另一个征象是有好事者用AI去完成高考题,结果出乎猜想,如果资料数据没错的话,可能目前市情上某些AI的高考文科分数是稳过大部分地区的一本线的,语文分数已经能和一些重点中学里语文最好的同学不分伯仲。
还有人试着用AI模型去批改高考作文。
虽然我看到一些老师会下意识地质疑和否定AI作文和改卷的水平,但我相信,如果AI改卷这项技能能成熟地被运用,老师该当还是会很愉快的,由于就算是批改文科的主不雅观题,改卷也是一项机器重复的劳动。
我听说现在很多医院影像科已经在采取AI赞助阅片和人工检讨的方法,我个人以为在中学考试领域,AI赞助阅卷和人工复核迟早会成为一种可操作的方案。
我目前看到了一些AI的高考作文答卷后,不得不承认部分AI写到了中等偏上的二类卷水平。
不客气地说,AI行文确实会有生硬感,有时候像在不苟言笑地说废话,但是放在中学作文里,这些缺陷并不会特殊突出,由于目前大部分中学生的表达可能还不如某些新版本AI那样有条理,至少没那么理性和镇静——而这些都是作文阅卷老师可能会去鼓励的行文特色。

很多人会理所应该地认为,AI写的作文一眼就能被认出来,毕竟不像“人话”嘛!
但从我的履历来看,这一点值得商榷,由于在一些比较头部的高中里,学生在作文、随笔中的措辞表达也不太像“人话”,乃至有些时候,身为高中老师的我都会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些话说得不像“人话”(我相信这篇文章里就有不像“人话”的句子)。
以是说,有时候我还真分不出头具名前的文本是AI写的,还是自己学生在装模作样地用“高端”的办法表达。
之以是这么说,是由于我有不少学生已经在用AI写随笔作业了,我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辨认出来。
有些情形是很好辨认的,比如我的一位学生在用AI回答“鲁迅和故乡的关系”这一问题时,AI天生的第一个段落是:“鲁迅既对故乡的未来充满期待,又对现实感到忧虑和失落望。
鲁迅的故乡是南京,他在那里度过了大部分的童年纪月,受到了故乡美景的熏陶……”这位同学没有过多检讨,就把这些笔墨交给我了。
我们从任何搜索引擎中都无法查出“鲁迅的故乡是南京”这么离谱的信息,这是只有目前水平还有所不敷的AI才会犯的缺点。
但更多时候,AI不会犯这么低级的缺点,AI乃至能通过查重。
我会在读到学生随笔中某些不太像他们自己写的句子时,去网上搜索这句话,如果学生是抄的,一样平常一整句话都能在类似“知乎”这样的知识问答平台上找到出处。
但如果学生是用AI天生的,我很难搜到出处,最多可能会在翻阅过几十条搜索记录后,溘然在某个网站上看到这句话中的一些零星的词语。

因此,在老师还没来得及向中学生科普AI是什么、AI的利和弊的时候,很多都邑中常常能打仗电子设备的同学早已经在利用AI了。
我见到有学生在用AI作画并售卖,但更多的情形是学生用AI来搪塞笔墨类作业。
用一个电视剧里的比喻,这种征象就像是猩猩拿到了机关枪,猩猩们在理解机枪的构成参数和利用解释之前,就已经会开火了。
但毫无疑问的是,不论学生们能把AI用得多么闇练,老师还是须要让大家坐在教室里,重新思考AI的逻辑和意义,思考工具和主体之间的关系。
这就像是在给猩猩们补一堂机枪理论课。

《猩球崛起2》官方剧照

在这种情形下,老师又该如何在学生活动中利用或者说合营学生对AI的认知呢?我目前在校园中担当文学社团的辅导老师,我会在社团活动中鼓励学生思考AI的实质和未来。
在社团的征稿中,科幻是学生们很喜好创作的小说题材,他们会在小说中提及AI,比如去年有学生在一篇末日科幻小说中,在故事背景里不无讽刺地设置了一个叫做“神明”的运算模型,这个模型是城市的实际主导者,我引用两段:“我再声明一遍,年轻人,运算框架,啊,便是那个你们称之为‘神明’的大家伙,已经作出了新的决策指示,或者说,预言:不才一个春天,最新的一簇绿芽冒出地面之前,我们的小镇就会毁灭。
”“打算框架骗过人吗?它的每一次打算都基于上千年的历史,它的知识库席卷了从刀耕火种的时期到如今打算预测的时期人类拥有的所有的知识与技能,每一次打算都精密无比,得花费掉一全体仓房生产出来的能量。
”从这篇小说中,我创造不少中学生对AI的认识和十几年前我中学时期的印象不太一样:AI不再是《闭幕者》里“天网”指挥的机器军团,更类似《少数派报告》里的“先知”。

另一个和AI干系的社团活动,是我和学生一起对“僵尸文学”进行鉴赏。
援引网上的定义,一些公司为制造流量、刷数据、买水军,用机器批量注册了很多账号,这些账号被称为“僵尸号”。
为了坚持生动度、规避微博的审查,“僵尸号”会通过算法抓取各种文本,拼凑成意义不明的微博,这些微博内容便是“僵尸文学”。
换句话说,“僵尸文学”有点像是猴子在乱敲打字机,不过这个打字机只能敲出某个特定的语料库中的文本。
我展示一则“僵尸文学”:“而是于放下包袱的那一刻……清闲安宁!
甜美透视公主连衣裙……当你真的放下:亦不是在生命结束后:穿出不平庸街头感!
人生的终点……一个人不也挺好的。
”这些句子非常凌乱,像是各种不同音色的声音在一同低语。
但算法抓取的随机性,却让这则“僵尸文学”把能反响当今时期网络社交平台用户风貌的诸多符号,如丧文化、消费主义、佛系等元素都杂糅在一起,并用某种近似意识流的表达办法,呈现出一定的文学效果。
除了“僵尸文学”鉴赏活动,我也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拼贴诗活动。
与基于算法抓取的“僵尸文学”相似的是,拼贴诗也是基于现有的语料和符号,重新打散,组织成新的文本内容。
但不同的是,拼贴诗的创作主体是人,它是由人依据自己的审美方向组织的笔墨内容,在这个活动中,我和同学们也更深切地感想熏染到AI和人分别作为创作主体时的差异。

末了,从老师的角度来看,AI技能不但强势地成为了传授教化内容的一部分,也在影响着传授教化和传授教化评价办法。
去年,在与学生谈论AI技能后,我留过一篇随笔,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感知AI,这篇随笔的题目便是借助AI模型来拟定的。
与之相对应的,如今AI出题正在进入中学教诲领域。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知识类视频账号也为我们展示出AI虚拟人是可以胜任部分线上的讲授类传授教化任务的。
目前AI评教系统的研发、推广和运用也直接浸染于西席群体。
上传一堂课的视频,AI评教系统就能自动把老师和学生说过的话转换成笔墨,并基于笔墨来剖析师生发言比重,问题设计类型等等,能剖析出十几种图表,评价报告足足有数十页的篇幅。
在面对这些图表时,我创造,这回我变成了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