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演艺发展研究现状

(一)数字演艺发展情形

1.数字演艺发展紧张有两种形态

数字演艺的发展分为两条路径,一是在保留传统演艺基本模式的情形下对数字技能的利用,这种情形是目前最多的,如舞美的数字化、舞台演出直播等。
二是在数字技能主导下形成的对演艺不雅观念和模式有重大创新的演出形态,如沉浸式演出、虚拟人物与真人结合的演出等,多在景区、博物馆、电视综艺节目和新型演出空间。
这种形式创新性强,投入比较大,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
也有人认为佩戴设备在线不雅观看的VR演出属于第三种。

申报|数字演艺成长现状什么样

2.演艺行业对数字化期待大于惶恐

在文旅部推动下,各中直院团积极推进演出数字化,打造“一团一品(牌)”,在行业产生了积极反响,发挥了国家队的模范模范浸染。
从调研组在苏州召开的基层演出单位漫谈会发言情形看,多数发言者表明已经度过了对数字化的惶恐期,开始积极拥抱并运用。
技能运用增强了演艺的表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降落了本钱特殊是舞美方面的本钱,提高了创作排演效率。
从总体上看,演艺行业对数字化充满期待。

3.数字技能已在演艺各环节运用

元宇宙、5G、大数据、云打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能已经深入到演艺行业的百口当全流程,如创作阶段的剧本创作、灯光音响舞美服装扮装设计、作曲、仿真排练、交互环节设计,制作阶段的舞台美术制作、流动性舞台机器制作、布景服装扮装道具的智能化管理、交互环节的制作,演出阶段的线上演播、灯光音效多媒体的数字化掌握、虚拟演出、票务发卖,场馆管理的设备实时监控、安全管理、设备机器掌握、检票系统等方面。

4.戏院培植管理与演艺装备数字化快速发展

几十年来全国已经建成2000多家剧院,省级已基本培植完成,县区级剧院正在逐步培植过程中,同时老剧场面临升级改造。
大量剧院培植和改造对戏院管理提出了更高哀求,运用数字技能管理、推进传统戏院数字化改造成为戏院管理面临的新任务。

由浙江大丰实业株式会社承担的我所实验室开放课题《戏院演艺设备运维管理系统研发》研究进展顺利,并将在该公司营运的戏院运用。
该研究通过对戏院设备资源高效管理的新方法、基于戏院数据监测下的多重预警方法的研究,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对戏院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可及时识别出设备故障,并由设备厂家远程辅导操作职员维保,对舞台设备进行数字化、科学化的管理。
国家话剧院、保利剧院管理公司正在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互助培植数字戏院。

演艺设备生产和做事公司作为前端前辈技能的探索和运用者,积极感知和顺应市场需求,研发和生产数字化产品,成为演艺数字化的主要推动和支撑力量。
调研组在深圳展会理解到,同方股份展示的智能舞台管理系统也具有与大丰公司管理系统相似的功能,而另一款声光电一键智控系统,则为非专业场所举办演出供应了价格低操作大略的掌握系统。
舞台机器、灯光及显示设备等领域中国制造能力日趋成熟,与国际前辈水平差距不大。

(二)数字演艺研究的重点问题

调研组参加了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的“沉浸式数字演艺研讨会”,对数字技能在传统演艺和城市空间光影演出中的特色进行了研讨。
我所有关职员提出,空间、演出者、不雅观众和故事性是演出的紧张元素,要比拟研究传统演艺和数字演艺在这四个方面的同和异,探索哪些该当传承,哪些可以创新。
数字演艺拓展了新的表现办法,可知足部分不雅观众求新的审美需求,传统演艺积累的人类艺术履历具有永恒的魅力,两者之间并不是替代和颠覆的关系,将形成良性互动的共存格局。

在数字媒体艺术与科技国际大会(湖州),上海戏剧学院实验室对付未来演艺提出了未来智数演艺的五大趋势的不雅观点,即唯一性创制与迭代、虚实交互体验模式、智数化全媒介场景、低密度的不雅观演关系、商旅文的共享领悟。

数字演艺空间的研究分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研究,一方面是数字技能下实体演艺空间的拓展,另一方面是数字演艺虚拟空间的搭建。
数字演艺演出者的研究分为自然人和数字人的研究,一方面是自然人利用或合营数字技能进行演出,另一方面是虚拟数字人进行演出。
数字演艺不雅观众的研究紧张是不雅观众如何参与数字演艺的研究,即如何让不雅观众既是演出参与者又是演出不雅观看者,由单一的不雅观看转变为参与创作和演出。
数字演艺故事性研究紧张是如何创作更有带入感、体验感和交互性的故事情节,通过故事性使数字演艺本体与不雅观众产生更高的粘合度,使不雅观众能够产生更深层次的体验。

(三)数字演艺运用的紧张技能

1.人工智能技能

人工智能为演艺创作供应新助力。
ChatGPT 在赞助剧本创作方面已经得到试验,2021年2月26日首次人工智能参与编剧的戏剧作品《人工智能:当一个机器人写剧本》(AI: When a robot writes a play)演出。
在漫谈中浙江瑞锦文化演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柯程方表示,该公司在开始考试测验利用ChatGPT进行剧本大纲的创作,运用其对文学作品、人物业绩等进行高效智能检索及初步整理,并进行选择性摘取利用,大大节省了创作准备韶光。

调研组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不雅观看了周莉副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音乐机器人“海百合”演出。
该项目结合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特色和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演奏技法根本理论,利用基于机器视觉的乐谱识别、基于深度网络的情绪识别、基于机器学习的拟人行为方案等人工智能技能,实现了智能识谱、智能作曲和智能演奏等功能。

2.虚拟现实和全息技能

虚拟现实和全息技能拓展线上演播新体验。
抖音集团借助PICO VR终端设备,运用虚拟现实和全息技能,通过将用户机位设置在与演出者近间隔面对面的不雅观看视角,利用户能得到置身现场前排的体验,还原用户参与线下演出环统式视觉、听觉体验。
《Pico汪峰@VR奇幻音乐漂流记》线上演唱会,通过360度无边舞台+互动场全自由视角+八大奇幻VR场景等技能创新和交互玩法,让不雅观众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互动体验。

虚拟现实技能营造的沉浸性、交互性的不雅观演环境,增强了不雅观演的参与性意见意义性;全息投影、高清投影等技能丰富了舞台美术的呈现办法。
上海机遇星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表示,他们与爱奇艺联合打造的VR·全感跨次元互动娱乐项目《风起洛阳》VR全感戏院,将实景演艺+VR全感互动领悟,通过升级无线串流技能和优化开源方案,借助VR重定向技能,实现在百平米园地内体验到万米空间中行走的觉得。

3.5G传输技能

5G传输技能开拓演艺传播新路子。
5G技能通过借助大通量、高速率、低延迟技能上风实现线上不雅观演的实时化、同步化;超高清视频(4K/8K)通过超高清晰度、超高还原度实现线上不雅观演的高清化、临场感。
线下演出通过录播和直播,“搬到”线上演播平台,拓展演艺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国家大剧院、国家京剧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心芭蕾舞团、中心民族乐团、广州大剧院等多家单位均进行5G+4K/8K演出直播。

4.仿真技能

仿真技能帮忙演艺创作排练。
北京理工大学丁刚毅教授团队研发的“大型演出智能化创编排演一体化做事平台”,利用仿真技能帮忙演艺活动提升了大型演出的排演效率,该系统包含活动策划与智能创意系统、演习彩排方案天生系统、演出预演系统、装备协同掌握系统和仿真转播关键技能,形成了新一代演出全流程技能办理方案。
在国家重大文化活动中得到成功运用。

5.机电声光技能

机电声光技能营造不雅观演新空间。
王潮歌团队的“只有系列”戏剧幻城实景演出、浙江大丰实业的《今夕共西溪》、武汉旅游体育集团《知音号》等沉浸式文旅演出项目,在机电声光技能的助力之下,利用升降台、旋转升降台、吊杆、激光投影、透视多面屏、定制灯具、旋转移动看台、多媒体艺术装置、全息投影、集成掌握系统等舞台设备和技能手段,通过舞台“声、光、电、画” 智能化高度协同办法,实现舞台、景不雅观、建筑的整体领悟以及视觉呈现和文化内涵的高度领悟,完成舞台空间和不雅观演空间的多元拓展,营造沉浸式文旅演艺全新的不雅观感体验。

6.虚拟制片技能

虚拟制片技能创新演出制作模式。
苏州蓝海彤翔系统科技有限公司开拓的vLive虚拟直播系统,是一款集视频采集、高质量抠像、三维虚拟演播、多旗子暗记源输出、直播录制于一体的超级虚拟直播系统。
该系统通过高效的实时光影算法,可在虚拟场景中天生高精度的互动光影效果,极大增加了人物与虚拟场景的领悟度,合营发丝级抠像技能,最大程度保留了图像细节,实时领悟人物与虚拟场景,营造出逼真的现场沉浸感,利用5G+实时渲染技能,依托Studio Bridge系统和云端GPU算力,实时完成抠像、渲染与合成。
该技能利用到演艺行业中,通过真实演员合营虚拟舞台美术,实现绿幕环境下的舞台演出的录制和直播,降落影视制作和演出本钱。

7.云打算和雾打算技能

同方株式会社以全域数字化为数据根本,以“云”“雾”打算系统为架构根本,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数据中台、基于AI技能的新型决策系统和基于事宜联动的应急系统的一体化领悟引擎,为剧院管理供应面向多元做事构架的做事领悟平台。

数字演艺干系实验室发展情形

(一)演艺装备系统技能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

我所演艺装备系统技能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于2015年4月挂牌运营。
紧张研究方向为演艺系统设计技能、演艺系统检测与评估技能、演艺系统数据剖析与管理。
开展了演艺场馆标准培植和检测、工艺设计咨询和行业根本数据采集、剖析和处理,研究成果丰富,并形成了海内顶尖的检测人才军队。

(二)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上海戏剧学院)

该实验室拥有来自音乐、演出、戏剧以及设计等多学科支撑,培植了虚拟拍拍照棚、灯光实验室等举动步伐,重点研究数字演出艺术、XR交互展演艺术、AI机器与数字人演艺和特定场域演艺创作,在设备支持下致力于虚拟环境下的文艺创作,进行演艺创作语汇和艺术形态创新,培养全新演艺设计人才。
通过探索性的创作实验重新定义戏剧、舞蹈、音乐、电影和当代艺术的边界。
参与制作《天酿》《多用场新媒体戏院改造空间》《网络交互戏院改造》等大型活动和项目。

(三)数字舞台设计与做事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

该实验室针对下一代舞台VR艺术呈现的关键支撑技能及装备,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全景前辈制造技能,构建起武汉市数字文化五城、开放式虚拟文化六馆、武汉市赤色地标党史学习沉浸交互教诲系统、武汉沉浸交互文旅游览资源、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沉浸做事资源等五类VR资源,作品规模千余项,初步具备了VR型文旅资源的工业化制造能力。

(四)光影交互做事技能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

该实验室是依托建规学院培植的新型科研创新平台,以文旅夜游中光影交互技能、核心装备的研发、设计做事协同创新、以及实现家当化转移为核心,以产学研用一体化为紧张实现思路,为夜游及数字创意家当的发展供应技能支撑。
以“新场景”为核心通过打造新空间和新体验,供应新业态和新消费,营造沉浸式数字场景,在重塑人与城市关系的同时构建未来演艺的不雅观演关系,强调艺术走进公共视野即“Go Public”,为多个城市设计了沉浸式光影工程。

(五)智能戏剧艺术空间教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戏剧学院)

以数字戏剧系为依托,开展未来戏剧、未来舞台、未来戏院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探索数字化条件下实体戏院空间的极致化利用、孪生数字演员的研制、LED数字虚拟拍摄等。
已经完成用全新的科技手段为不雅观众打造出零间隔、交互式、全感官、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的IN-BOX空间舞台作品《经海山》、梅兰芳孪生数字人、LED全数字虚拟拍摄系统拍摄的京剧电影《安国夫人》等作品。

(六)数字演出与仿真技能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

该实验室针对数字演出与仿真交叉学科方向,探索数字演出、智能创意的新观点、新理论、新事理和新方法,开展国际学术互换,加强交叉学科培植,培养创新性人才。
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等供应支持和保障。
代表性成果大型演出智能化创编排演一体化做事平台关键技能,能实现演出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的集成与领悟,帮忙导演排练实现声音、演员和画面的合营,韶光和空间的吻合,多要素的卡点,全流程地推进。
在沉浸式数字交互不雅观演空间领域,在数字资产创作、数字人身份引入、虚拟交互机制、大规模即时云渲染等成熟的数字仿真、数字舞台与数字影像信息技能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数字演艺上风与问题

(一)数字演艺上风

1. 数字演艺创新演出形式

随着虚拟现实、交互娱乐的发展,数字演艺打破传统演艺的形态、样式和门类,使舞台艺术在思想性、不雅观赏性和艺术性上呈现新特点,给不雅观众带来新感想熏染,戏剧影视化和影视戏剧化成为发展的两个显著特点。

2. 数字演艺扩大传播效果

线下演出与线上演播的相互补充、促进和转化实现“双演领悟”,线下演出通过数字技能呈现更加多元、立体、生动的演出效果,并通过线上演播的形式扩大传播,产生更广泛的社会代价。

3.数字演艺拓展消费办法

数字演艺使随时随地的不雅观演成为可能,从而拓展了消费人群和人群的消费韶光。
另一方面,通过演艺拓展了礼物收入、广告及带货收入等办法,增加了演艺收入。

(二)数字演艺现请安题

1. 数字演艺技能运用规模和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数字技能等在演艺领域的运用规模不大,程度还不足深,技能与艺术领悟模式和效果的成熟度还不高,也尚未形成基于互联网消费场景的商业模式,线上演播的传播影响力大于经济收益。

2. 对线上演播观点认识不一

对线上演播的观点,有的认为是演出团体在舞台演出录制的线上播出或直播,有的认为这个观点比较狭隘,应席卷目前市场上占主流地位的艺人的专业性直播、普通个体的才艺直播、虚拟演出、以及新型演艺空间中的播出即时影像等。

3. 数字演艺复合型人才不敷

演出单位在数字化事情中缺少兼顾技能与艺术的复合型人才,而技能做事公司技能职员对艺术理解不深,影响技能运用的效果。

四、思考与对策

1.建立数字演艺干系实验室互换机制

在调研中,大家对建立数字演艺研究机构之间折衷机制形成共识,在坚持数字化计策方向上,各实验室依托自身上风和善于领域展开研究,同时秉持开放态度形成定期沟通机制,如定期举办年度学术互换会,研究路径既不重合又能相互支撑。
经由协商,已建立包括上述6家和陕西师范大学民歌智能打算与做事技能文旅部重点实验室、浙江音乐学院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能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之间的日常沟通渠道。

2. 聚焦数字演艺发展需求开展科研和技能咨询做事

演艺数字化发展政策和大势已经十分明朗,技能也比较成熟,但在艺术和技能领悟的路径、方法上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也缺少深入的理论研究,更须要基于理论的行业不雅观察和案例剖析。
因此,我们可以在两方面发挥浸染:一是在我所开展的“艺术科技年度发展报告”中持续关注研究进展,网络剖析案例,起到引领示范浸染。
二是做好中介做事。
鉴于演艺行业和技能做事企业之间缺少有效沟通桥梁,而我所拥有艺术和科技交叉领悟研究的人才和资源上风,可以整合伙源,为数字化演艺项目供应技能咨询做事。

3.改进实验室开放课题设置形式

目前我所实验室开放课题以调研报告为主,而其他实验室在创作演出实践中作品很多,使新技能在作品中得到示范运用和考验。
我们可在实验室开放课题模式上增加作品帮助形式。
下一步“数字演艺实验舱”培植,也将与演出团体、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团体等开展共建,通过“场团互助”“场商互助”等模式,推进实验室条件培植和研究、展演活动。

4.推进数字演艺标准研制

调研中不少发言者希望加快研制出台干系标准规范。
建议发挥我所作为全国戏院标委会秘书处的上风,在虚拟现实、交互娱乐、数字(聪慧)戏院等领域布局前瞻性研究。
对难以立时制订标准规范的,如戏院数字化改造等,可研制指南类标准,为行业发展供应指引。

5.关注戏院智能化管理对演出设备考验检测的影响

演出安全日益受到重视。
对演出空间和设备举动步伐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将是未来发展趋势,可以有效提升运营管理效能,个中设备智能化的预警等功能将对演出安全保障起到主要浸染。
对付目前以人工现场检测为主的事情模式,须要考虑以人工检测+设备实时监测为方向进行技能创新。

(作者系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科研方案部李国睿,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庹祖海)

来源: 艺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