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油相机”创始人斯日是89年的

文| 铅笔道 汪澍琦

►导语

一年多韶光,用户700万。
看到这个数字,斯日自己也说,没想到那么快。

黄油相机斯日他把文字写进照片 用文艺的病毒感染700万用户

斯日从21岁就开始捣鼓相机App,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就来自一款相机运用“爱心马赛克”。

2014年底,斯日辞职创业,创办了“黄油相机”,主打文艺清新风。
“笔墨”和“社交”是核心功能:用户可为图片添加各种笔墨;还可关注其他用户,相互评论、点赞。

他对产品有“洁癖”,不喜好“脏数据(重复的废片)”。
点开“黄油相机”的相机按钮,第一个选项是相册,第二个才是相机——他想让用户上传最好的照片。

斯日说,工具型产品须要不断变换玩法。
于是,产品一开始是小清新风格,后来他逐步勾引用户,考试测验搞笑、拼图、表情包等新玩法。

现“黄油相机”用户达700万,日生动用户53万,越日留存率30%~40%。
2015年7月,“黄油相机”得到280万美金的A轮投资,投资方为红杉成本。

注: 斯日已确认文中数据真实无误,铅笔道愿与他一起为内容真实性背书。

第一桶金

2010年,斯日21岁。
他和叔叔一起做了一款相机运用——“爱心马赛克”。
本是想让苹果运用开拓者里有自己的名字,结果产品却火了,霸占苹果付费榜前十近一年。
限时免费时,一天下载量20多万。

斯日也因此淘到第一桶金。
他开了个玩笑:“原来想买一台条记本电脑,以为有点贵。
到了第二天,钱已经赚到了,可以买了。

毕业后,斯日去了公民日报,任移动产品总监。
后离职,自己经营一间小事情室,为知乎、暴走漫画等做产品设计。
期间几年,斯日又陆续开拓了几款相机运用:我的另一壁,Lovepose、Love 3Dcam等。

这样的生活自由而散漫。
一次,斯日跑到三亚呆了一个月,一边事情,一边到处玩。
“Soho(家居办公)本来就很随意,我也不喜好推广自己。
基本上别人找我就做,不找我就不做。

“现在是可以自给自足,往后怎么办?”于是,斯日又去了一家外企事情,做IT咨询。
外企的事情压力很大。
最忙的时候,斯日一周跑了深圳、喷鼻香港、成都、南京4个城市。

没有空隙韶光,之前产品的更新开拓也没人管,用户吐槽不断。
“用户一开始还很关心地问是不是生病了,后来就变成骂了。

辞职创业

2014年9月,一次生病,让斯日转变了方向。

当时,斯日在深圳出差。
白天很不舒畅,晚上发热。
于是,事情结束后,他一人跑到深圳北大医院输液。
到凌晨12点多,输液室关门了,斯日被“赶”到了走廊上。

之前由于忙,一贯没韶光看苹果运用的评论。
于是他一边输液,一边打开手机,看到评论区里骂声一片:有人说闪退太严重,有人哀求退钱,有人骂无良商家。

空荡的走廊,斯日刷动手机,感到一阵心塞。
“自己本来有一个爱好,还能调处生活。
就这么给放弃了。
”他以为“很可惜”。

回去之后,斯日便给领导写了封邮件,申请调到国外。
出国终极没成功,他却已经有了创业的动机。

恰好此时,几个投资人找斯日谈天,问他想不想创业,表示只要他创业,一定投资。
10月,斯日拉了几个伙伴,开始创业。

给照片加笔墨

做过多款相机产品,斯日的思路是:一个好的产品,须要建立一个根本,再不断创新玩法。

笔墨便是斯日眼中的“根本”。
“它既是笔墨,又是图形,就像积木一样,可以衍生很多模式。

可光有玩法还不足,工具类运用每每寿命不长。
“必须做社区,这样纵然玩法没跟上,还能靠社区提高产品的生命力。

◆ 用户给图片配字

于是,“给照片加笔墨”和“社区”,构成了“黄油相机”的雏形。
斯日拿着样品去找投资人。

结果,之前的投资人却不愿意了。
他们说,“这东西太文艺了,谁会在意往照片上加字这种东西?”“你看看那些文艺范的App,都已经弗成了。
”“要不你换个方向?做二次元,我肯定投。

投资人嫌“文艺”的天花板低,斯日却不以为然。
他说,切入点要小,而文艺很好切入。
“就像病毒一样,先传染你的手指,但不足引起你的重视。
再一步一步扩散,等潜伏一定韶光,再集中爆发,末了摧毁全体身体。

他认为,80、90、00后平分歧阶段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标签,如80后的怀旧,90后的二次元。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小清新”。
“这解释,文艺实在是一个专注又广泛的观点。

除此之外,斯日还有更深的打算。
工具类的门槛较低,很难形成技能上风,因此须要建立数据壁垒。
“数据来自于优质内容,和那些生产优质内容的人。
而文艺的人每每随意马虎生产优质内容,而且比较好运营和拉新。

说好的投资,结果没着落了,斯日有点失落望。
好在很快有朋友先容新的投资人,斯日得到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的 100万元天使投资。

2014年12月,“黄油相机”上线。
打开相机,首先看到的是图片广场——由用户上传的文艺清新的图片。

◆ “黄油相机”的首页是一张张美图

用户可以拍照,或选择相册里的照片,为其添加不同字体的笔墨,再进行图片编辑(如调度透明度、添加滤镜等)。
用户还可关注其他用户,相互评论、点赞。

上线一周,在险些没有做推广的情形下,“黄油相机”用户打破10万。

此时,斯日结识了九合创投的投资经理戚佳悦,对方很感兴趣。
于是,“黄油相机”得到九合创投跟投的160万天使投资。

搞笑也要有分寸

用户增长迅速,均匀日增3万多。
2015年10月,平台用户达360万。
与此同时,文艺的“天花板”开始显现:用户增长开始放缓,一段韶光,日增降到了2万多。

用户给了斯日新灵感。
一位用户家对面有个陕西面馆,面馆门口有兵马俑装饰。
一次,用户回家经由时,看到兵马俑的“头”没了,便拍了张照片,用“黄油相机”设计了一段对话:

“脑袋呢?”

“在屋里。

旁白:对面陕西面馆每天晚上都把吉祥物的脑袋收进去也是爱护有加。

◆ 用户创作的搞笑类作品

斯日以为有趣,将这张照片放到了广场,用户的反响很好。
于是他决定给“黄油相机” 增加一些新的“口味”,如搞笑、表情包(对话框)等类型图片,将其展现在广场。

而对付“新口味”的区分,斯日有自己的分寸。
“风格不能转变得太猛,之前都很文艺,一下子涌入太多搞笑的,老用户肯定会排斥。
”团队在选取搞笑类照片时,也会讲究其都雅性。
效果吹糠见米,每次推举“新口味”的照片,用户日增都会提升。

为此,斯日增加了馆永日记功能(广场上的图片由馆长选取),馆长会选取一些搞笑、拼图、表情包等元素的照片。
同时,团队还会设置一些专题。
“比如有的用户,一年365天一贯用同一个模板。
我们以为挺故意思的,就会推举他的照片。

以上实践便是斯日最初的理念:在笔墨的根本上,产品变换不同玩法。
“每增加一种新口味,实在便是勾引用户一种玩法。
”而这些玩法都是来自于用户,“我们只是从用户中发掘新玩法”。

2015年12月25日,在“黄油相机”一周年时,斯日发布了3.0版本。
产品增加了一些功能如“话框”,用户只需利用固定模板,不须要排版等,倾向于小白用户。
一年多,看着“黄油相机”的700多万用户,斯日说,没想到会这么快。

◆ 彩蛋(后来,用户又用“话框”设计的作品,兵马俑没头11天)

2015年7月,“黄油相机”得到280万美金的A轮投资,投资方为红杉成本。
目前,公司正准备B轮融资。

创业者求宣布?请加微信15901170742,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如需转载、市场合作,请加微旗子暗记meera003;